南航要闻

【党外常识分子风采】立足讲台三十余载 潜心育人无怨无悔——记欢迎您2138com太阳集团党外常识分子人才培养标兵储珺

来源:远航记者站 编辑:李文仪 发布时间:2023-05-23 16:42:20 浏览次数: 【字体:

20e5a3585dee4213b06c448615905110.jpg

  “学生就像是我的孩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他们,让他们能够成才!”储珺笑着说。任教31年以来,储珺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共引导了2名博士研究生和70余名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生成才并非易事,但她不怕苦、不喊累,凭自己多年的经验为学生照亮道路,指明方向。在科研中,她用严肃谨慎的态度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她用阳光温暖的微笑鼓励学生。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储珺无怨无悔,努力成为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

  储珺,欢迎您2138com太阳集团App学院二级教授,江西省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欢迎您2138com太阳集团党外常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先后担任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论图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委员。

悉心育人 因材施教 

  出生于教师之家的储珺,从小耳濡目染教师的严谨勤奋与无私奉献。成为一名好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家人的影响下,储珺心向往之。1991年,储珺进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制图教研室,成为一名助教。在助教期间,储珺每节课跟班听课,试做习题集上每一道题,反复斟酌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2年积淀后,1993年储珺正式走上讲坛。自此之后的30多年,储珺常年承担《数字图像处理》、《工程制图》等本科生课程及《图像分析与理解》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讲课时,她注重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上图像的基本运算这节课时,学生除了学习基本常识点,储珺还会要求他们去拍摄实际场景中的图像,通过去除“叠加性”随机噪音获取无噪声的静态图像,或是将两张图片进行衔接,以进一步了解图像的基本运算规则,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常识面。

  引导研究生时,“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培养。”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她会给予其更多偏向实践应用的课题进行研究。由于可以调整拍摄方向和镜头焦距,在安防监控应用场景中,云台摄像机常用于机动车及行人等移动目标的自动追踪,但目标对象的运动速度和运行方向常变化繁琐、无章可循,导致容易出现误差消除效果变差,甚至出现跟丢目标对象的情况。“LK光流和HS光流算法哪个更适合提高运动目标检测的速度,使得目标对象始终保持在显示图像的中央区域?”“不同的算法又分别适合于什么场景?”带着问题,同学们学得更加深入,实验中方向更加聚焦。此外,储珺还会为同学们提供一些企业的座谈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与企业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企业需求,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而有的学生更喜欢理论的研究,她则会让他们潜心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进行更前沿的理论研究。她引导的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绍明、林文杰等就是喜欢理论研究的学生,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学习前沿的技术和理论,储珺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与专家交流研究成果。同时,她还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对学生正在做的研究进行定期地交流与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

  多年来,储珺已经引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70多名,本科毕业设计100多名。她所引导的研究生在研究所、高等院校、国企等单位工作。

潜心教研 甘为人梯

  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扎实的常识功底是智慧型老师的必备条件。站稳讲台后,储珺连续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在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中心做博士后期间,她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探月工程,并独立承担其中月球表面三维场景重建的子项目。

  “数据偏差了一丁点,研究就会失败。”月球探索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和能源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月球表面不同尺度、不同谱段图像特点的基础上去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在拍摄的图片中,计算其不同算法下的特征匹配结果,选出与其匹配最多的图片,以完成月球表面各种图像的特征提取和匹配——不断的尝试、记录,就是储珺的主要工作内容。

  储珺表示,多年的科研经历造就了她认真、严谨的性格,她也同样要求学生以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每一项研究。学生的每篇论文储珺都会反复修改近20遍才能定稿,并且论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要有逻辑、有关联,每一个表达、每一个数据都要认真对待。“严谨是做研究的的基本素养,如果不具备这种素养,那就不适合做研究。”储珺经常告诫身边的研究生。

  “科研需要严谨的思维,更需要开阔的视野。”储珺与团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从国内千人规模的学术顶级会议PRCVVALSE,到安全生物特征技术和智能媒体技术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m2win: Memory Efficient Convolution On SIMD Architectures》在2022 IEEE High Performance Extreme Computing Conference (HPEC) 国际会议上交流,同场交流的同学大多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从国内的北京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唯一的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国外的韩国延世大学,团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专业领域影响力逐步提升。同时,团队不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会议,邀请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让学生直接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储老师团队,收获很多。”同学们这样评价。

  “希翼同学们能够在与最前沿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任教以来,储珺引导研究生发表SCIEI和学校A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多人次获批省级和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3篇学位论文获江西省和校优秀硕士论文,3人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学金。

亦师亦母 关爱学生

  “人生总有各种选择,既然选择了,那就负责下去”,这是储珺一贯的态度。“老师,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不想读了。”面对有放弃学业想法的同学,她没有一味地进行说教,而是耐心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一个人如果能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那么当然是幸福的一件事情。可是如果你已经做出了选择,就应该挣脱束缚勇往直前,因为这是一种责任。”心底的热情被点燃,从学业引导到生活关爱,经过长时间的疏导与陪伴,该生选择继续完成学业,最终毕业后获得了一份不错的职业。

  在储珺的心里,学子就是她的孩子。孩子遇到了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20205月,在一次例行的研究生线上讨论会上,还没有正式入学的赵建军向储珺请假。问及原因时,储珺了解到这位同学的父母遭遇车祸,父亲身体逐渐好转,但母亲还不能行走,奶奶又瘫痪多年在家。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赵建军告诉储珺,他想要带着妈妈上学。储珺深受震撼,并及时和学院沟通。学院和学校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个免费的宿舍,方便他学习和照顾母亲。加入储珺的团队后,储珺担心他负担重、压力大,常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现状。“你跟其他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你们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储珺对他说。

  作为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南昌市道德模范,赵建军带母求学的事迹得到新华社、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多个媒体报导,浏览量近千万。在储珺的引导下,赵建军已经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即将毕业。3年硕士期间,其研究成果被SCI三区期刊(中科院分区)录用,授权发明专利1项,App著作权3项;获得2020-2021年度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三等奖。

  “团队有温暖,学生更有勇气直面困难。”储珺笑着说:“其实我又何尝不是!每当看到同学们对待科研的那种热爱和永不放弃的态度,都深深打动着我,让我能够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立足讲台三十余载,潜心育人无怨无悔。储珺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在学术研究上一丝不苟、在思政育人中无微不至,用一片丹心孕育满园桃李,用爱和真心诠释教书育人的真谛。


责任编辑:李言金
【打印正文】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