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要闻
坐在大学机关的办公桌前
坐在大学机关的办公桌前
罗嗣海 卢超
大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组织,向来被誉为常识的殿堂、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徜徉在常识的海洋里,与青春作伴、与学者共舞,作为一位大学管理者,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幸运!在享受荣耀、感受幸运的同时,大家又必须想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和学子的需求,想到如何用管理岗位的作为去服务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校的成名、教师的成功、学子的成长。
坐在大学机关的办公桌前,大家应思高校之职能,以敬业奉献扛起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新时代“大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常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身处教育塔尖,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问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大家应时时谨记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管理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日常言行上。践行“日新自强知行合一”的校训,展示“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以自身的勤奋、敬业、专业和奉献,立足岗位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立足岗位推动大学职能的全面履行,立足岗位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坐在大学机关的办公桌前,大家应思大学管理之定位,用心用力服务好教学科研。大学终归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其围绕常识的传播和创新这一核心没有变,教学科研人员是常识传播和创新的主体,教学科研是大学的中心没有变。大学管理始终是服从服务于这一中心的定位也没有变,办学治校仍然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借用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来说,大学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陈赓大将在担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时曾生动比喻:“办学校好比开饭馆,饭馆名声怎么样,关键看大师傅手艺,教授就是掌勺的大师傅,学员是就餐者,大家干部是端盘子的,为教员、学员服务。”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大家不是“官”而是服务员,必须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学生中心教师优先”的定位,全方面服务好教学与科研工作,敬重教学科研的规律,搭建好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学生增长本领的平台,营造多样化、学习化、个性化、现代化的大学氛围。
坐在大学机关的办公桌前,大家应思言行之规范,以言传身教做管理育人的“大先生”。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社会和学子面前,大学管理者也是老师,其服务中的一言一行、一时一刻,无不是对学生的示范教育。传授给学生的常识,经过多年时间的洗礼,可能会过时,会被遗忘,但传授给学生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则会无形中深刻在学生的心上,成为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大家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精通专业常识,成为“经师”,在学识能力方面敢为人先,能为学生指点迷津、授业解惑,成为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用精湛的技艺赢得敬仰;又涵养道德品行,成为“人师”,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为人先,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敬重每一个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疾言厉色、高高在上,始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高尚的品德赢得敬重。
坐在大学机关的办公桌前,大家应思时代之变革,以勤学善学把握时代趋势紧跟时代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如果大家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常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学问常识,不主动加快常识更新、优化常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大家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学习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中央、省委和教育部门的决策部署,学习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学,学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基本常识,引领教学和科研工作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贯彻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和跟上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避免迷失方向、避免用昨天的常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以常识的及时更新和能力的不断提升,解决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问题,真正做有方向、有思想、有灵魂的管理者。
“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坐在大学机关的办公桌前,大家就要用真诚的爱心和辛勤的劳动让教师更有尊严感、学生更有自豪感,员工更有获得感,以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延伸阅读:
站在大学的讲台上
吉林大学 孙正聿
今天,在迎接我国第十九个教师节的喜庆时刻,教育部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中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并由我代表百名获奖者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并借此机会讲一讲大家的心里话。
大家来自祖国各地的不同院校,但大家又都是站在共同的大学讲台上,因此,大家有着共同的欢乐和关切,也有着共同的愿望与期待。
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大家能够直接地感受到莘莘学子的渴望与要求。大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走进大学,他们渴望获得人类文明的精华,他们也渴望求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他们期待自己仰慕的学者在课堂上为他们传授科学理论与常识,他们也期待自己敬仰的教授在课堂上为他们展示人生的典范。大家作为大学教师,特别是作为学术象征的大学教授,怎么能逃避大学生的焦灼期待的目光?怎么能不殚精竭虑地为学生讲好每一门课和每一堂课?作为大学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是大家的职业,教学则是大家的生活方式。教学既是大家对社会的贡献,更是大家的自我实现。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欢迎,这是大家人生的最大的幸福。
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大家能够真切地领悟教育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生中的巨大作用,能够强烈地体会教育在富国强民、振兴中华中的重大意义。教育是历史学问的传递活动,也是历史学问的创生活动,它实行着文明的社会遗传的功能,又实行着文明的时代变革的功能。教育是个体向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同的基础,又是个体批判性地反思历史遗产和创造性地构建现实与未来的前提。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掌握和运用专业常识的专门人才,更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教养的现代人。因此,我自己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让大学生在继承和创生文明的大学校园里渡过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青春年华,并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大家能够切实地理解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在教学中,宏观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实例的穿插,恰到好处的板书,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人GREE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所有这些必须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挥洒自如,引人入胜。我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讲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常识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GREE量。有了这种人GREE量,讲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充满自信,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富有魅力,才能把学生带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
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大家尤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革。大家常常把当今的时代称作“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或“常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转换,意味着人的生存方式的社会性变革,也意味着人的思想观念的时代性震荡。如果大家仍然在传统的意义上把“教育”定位为“传授常识”,把“教材”定位为“标准答案”,把“教学”定位为“照本宣科”,大家怎么能适应和推进时代变革,把当代的大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和全面发展的人呢?大学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生的活的载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不仅应当是每一个大学教师的最为强烈的自觉意识,而且应当是每一个大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把高等学校办成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教育园地,这是大家每位大学教师所承担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大家获得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的殊荣,内心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而大家的共同期待则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用大家的真诚的劳动为祖国、为人类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型人才!(本文是编辑2003年9月9日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发言)